最近大火的電視劇《小舍得》,喚起了無數(shù)家長的共鳴。以小升初作為切入點,細膩展現(xiàn)了當代父母的教育焦慮感。幾乎每一個教育細節(jié),都血淋淋的戳中無數(shù)父母的心。
其中讓我頗有感觸的,還是蔣欣飾演的田雨嵐當眾致歉哭上熱搜的那段情景。
為了給孩子爭取一個金牌班名額,身為媽媽的她想盡了很多辦法:砸錢給補習班贊助、偷偷給老師塞紅包、找熟人說情······統(tǒng)統(tǒng)都不行。
最后,終于在各方施壓下,老師勉強同意錄取孩子,但有一個條件:田雨嵐必須當著所有老師和家長的面,向他道歉。
哪個媽媽之前不是一身傲骨,但現(xiàn)在有了孩子,她只是一個卑微的家長。
當眾致歉時,字字誅心,句句戳心:
“當媽媽的,可以自己吃苦、受累、受委屈,但就是聽不得別人說自己孩子半點不是。”
“如果不是為了孩子,誰愿意急赤白臉地掙命一樣?”
“孩子他什么都不懂,他被媽媽逼著、熬著、一點一滴考出來的分,如果砸在我這個當媽媽的手里,那我是無論如何都對不起孩子的……”
“為了孩子,我們做父母的,什么都愿意?!?/span>
父母這樣“步步緊逼”的結果是什么呢?
孩子厭學、叛逆,甚至是影響身心健康及親子關系。
“我覺得,我媽媽愛的不是我,而是考滿分的我?!?/span>
子悠這句話,讓媽媽的內心感到崩潰:為什么我為孩子做這么多,卻得不到理解與支持?
父母自以為的好資源、好教育,到了孩子這里,怎么就“變味”了呢?
當你在瘋狂追求考分、排名的時候,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夢想?
是否真的了解教育的本質是什么?
孩子不是攀比的工具人
父母的焦慮感,來自于讓人窒息的攀比。
與顏子悠不同的是,歡歡是典型的素質教育C位出道的好孩子,她的父母也始終貫徹“素質教育,全面發(fā)展”的教育方式。但在面臨小升初壓力時,還是向考分與排名低頭了。
家庭聚餐,變成孩子的才藝比拼大賽,讓很多父母也感同身受吧。
別人家的孩子會背圓周率,我的孩子不會;
別人家的孩子次次考滿分,我的孩子在及格線徘徊;
別人家的孩子拿獎拿到手軟,我的孩子卻連加減法都算不明白······
如此種種的對比,壓力節(jié)節(jié)攀升,焦慮感累積迸發(fā)。
對于大多數(shù)孩子來說,他們想要的只是快樂童年,考分和名次并不是生活的全部。
但父母卻把孩子當成實現(xiàn)自己價值與愿望的工具,孩子作為被操控者,只能被迫接受,變成“提線木偶”。
孩子有自己的思想,也會做出反抗,但結果卻是以“我都是為你好”的“綁架”結束。
劇中,歡歡被迫加入補習大軍之后,父母的焦慮感不但沒有減輕,反倒日增。尤其是輔導作業(yè)的片段,讓很多現(xiàn)實爸媽都直呼“感同身受”。
淪為學習工具的孩子,會慢慢喪失學習興趣、學習熱情,甚至會患上學習恐懼癥、抑郁癥。
一旦形成這種結果,再好的考分與排名,都只是徒勞。
好教育,不是用錢砸出來的
我們總說,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,不管是昂貴的輔導班,還是五花八門的興趣班,都是起跑線上的助跑工具。林林總總的課程,都需要額外支出。正因如此,很多人說: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。
沒錯!孩子在還是一顆種子的時候,就備受父母的熏陶與影響,他們能長成什么樹,結什么果,都與父母有不可分割的關系。但這并不意味著,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的財富資本。
中國父母,最怕自己拖了孩子后腿。
劇中的小米桃很爭氣,次次考第一名。但他并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,瘋狂的報補習班。
爸爸開小賣部,媽媽當保姆,就是這樣上班時連電動車都不舍得騎的爸媽,卻教養(yǎng)出如此優(yōu)秀的孩子。
即便如此,爸媽也想給孩子更好的。一年五六千的學費,讓家里捉襟見肘,但還是給孩子報了培訓班,只因為他們的女兒是個“好苗子”。
“當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,就算再沒用,也不想拖孩子的后腿?!?/span>
做父母的不怕苦不怕累,就怕自己連累了孩子。
每個父母都想讓孩子成為人上人,但不一定非得要用錢砸出來。好的家庭氛圍,給孩子帶來的影響,遠比幾個培訓班來的更長久一些。
教育,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
被各種焦慮包裹的父母,也很疲累。除了工作,就是孩子,甚至生活的全部只是孩子。
他們也想一下班就舒舒服服的躺在沙發(fā)上打游戲、看電視,但自從有了“父母”這個標簽,他們就不再是自己,更多成了**的爸爸或媽媽。
孩子,是父母最大的軟肋。
只要對孩子好,但凡有一點點希望,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試試。
但也別讓這些努力,變成對自己,對孩子的束縛。
每個父母都想把孩子教育好,但事實卻是,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愛因斯坦,也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名垂千史。
每個孩子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天使,身為父母,應該摒棄控制者身份,幫助孩子去探索、發(fā)現(xiàn)、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。
以愛之名的加害者已經很多了,別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你的焦慮犧牲品。
未來還很長,孩子還有更多可能性,比起考分、排名,勇敢、熱愛、樂觀、善良、堅韌等品質更重要。
盧梭說:“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,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。”
在教育路上,面對選擇,面對焦慮,父母別慌,孩子才能順勢成長為最好的自己!